一、农业物联网平台核心功能 

实时 监测与智能报警:环境监测采用分布式部署:在大棚关键区域及户外种植区布设土壤三参数监测站,实时捕捉土壤温湿度、PH 值细微变化;环境 5五参数监测站同步采集空气温湿度、大气压强、光照强度、CO₂浓度。

视频监控与环境数据联动报警:当监测值超出预设阈值,系统自动触发声光报警,同时推送报警信息至管理员终端,附带异常区域实时监控画面,实现 “数据异常 - 画面核实 - 快速响应” 闭环。

 数据管理与专家决策支持:云平台采用分布式存储架构,可长期保存环境数据、作物生长影像,支持按时间、区域、参数类型多维度查询。

 

 

远程设备智能控制:支持手动 / 自动双模式控制:手动模式下,管理员可通过平台界面一键操作湿帘风机、喷淋滴灌等设备,响应延迟≤3 秒;自动模式下,系统依据监测数据与预设逻辑联动控制,如光照强度>80000Lux 时,自动启动遮阳幕布,同时关闭加温设备。

设备控制具备权限分级管理:普通管理员可操作灌溉、补光设备,高级权限可调整阈值参数及设备联动逻辑,保障系统安全性。

 

二、视频监控系统

设备选型与 布局:选用海康威视红外球形摄像机,具备20 倍光学变焦、360° 水平旋转、-15°~90° 垂直旋转功能,夜间红外照射距离达 50 米 ,确保大棚内作物生长细节(如叶片病虫害、果实膨大状态)清晰可见。

布线优化:摄像机沿大棚顶部桁架安装,四角机位形成交叉覆盖,无监控盲区,相比传统布局节省 30% 布线成本。

三、大棚环境监测设备

(一)参数气象站

通过多类传感器搭建 7 参数小型气象站,监测影响植物生长的环境变量。监测空气温湿度、大气压强、光照、CO₂浓度、风速风向。

(二)土壤监测站

传感器部署:通过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和PH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的温湿度和PH值。水稻的生长过程中,对水分要求和PH值要求比较高,特配置精度较高的传感器。

 

电机式杀虫灯

核心技术:采用365nm 紫外诱虫光源,对害虫诱捕率较普通光源有所提升 ;高压电网采用交错式设计,电网间距 5mm,确保害虫触网即灭杀,且虫体不易粘网。

智能控制:集成光控与雨控模块,可实现自动启闭及降雨工况下的故障防护。电源输入端与可触及金属部件绝缘电阻>2.5MΩ,防人体误触。采用太阳能供电系统,符合绿色节能标准,电网工作电压≥3500V,杀虫效能显著。整灯功率<20W,为作物生长提供有效保障。

安全设计:外壳采用 ABS 阻燃材料,电网外侧加装防护网(网格尺寸<5cm),防止鸟类、小型动物误触,符合 GB/T 24689.2-2009《植物保护机械 杀虫灯》安全标准。

 

智能补光系统

突破气候等限制,为作物提供稳定光照,保障生长需求。​

实时采光谱、对比模型,精准调控 LED 补光。​

高均匀度 LED 灯,解决补光不均,节能且 PPFD 更高。​

多自由曲面透镜设计,作物冠层照度均匀度>90%,促光合作用。​

特定光配方,可增産 5%~15%,提品质、抗病性,增效益 20%~30%。

 

 

设施大棚智能化设备的集成应用,标志着传统设施农业向数字农业的范式跃迁。通过物联网技术构建的 “感知 - 决策 - 执行” 闭环系统,实现了大棚微环境的精细化调控与作物生长过程的精准干预,打破了传统种植模式中依赖经验的局限性。从分布式传感网络对环境因子的毫秒级捕捉,到智能算法驱动的设备联动控制,再到绿色防控技术与光生物学特性的深度融合,每一项技术应用均体现了农业生产与现代信息技术、环境科学的跨学科协同。这种技术赋能不仅显著提升了设施农业的资源利用效率(如节能 30% 以上、增产 5%-15%),更重构了设施种植的技术标准与生产逻辑,为规模化设施农业的标准化生产、质量追溯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核心支撑,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化、智能化升级的关键抓手。

 

大棚智能化系统集成与应用:物联网技术驱动的精准种植革新

创建时间:2025-08-01 14: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