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毛虫是茶黄毒蛾(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)的俗称,是鳞翅目毒蛾科黄毒蛾属的一种昆虫,是中国茶区的一种重要害虫。茶毛虫的形态特征、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如下:
成虫阶段:成虫体长6~13mm,翅展20~35mm,雄蛾较小。翅面疏被黑褐色鳞片,前翅有3条波浪线和7个小黑点;后翅有2条横线和5个小黑点。趋光性强,晚上活动,白天平展四翅,静息于茶丛中。
卵阶段:卵长1mm,椭圆形。初绿色,后变灰褐色,孵化前为黑色,常数十粒至百余粒成堆,上覆白色絮状物。卵产于茶树枝干裂缝、土缝、土面落叶或枝叶间。
幼虫阶段:幼虫体长26~30mm,体圆筒形,头部褐色。体色呈浅茶褐色或淡灰褐色,腹部第2-4节背面各有1个灰黑色菱形斑纹,第8节背面的倒“八”字形斑纹明显并有小突起1对。幼虫畏阳光,晴天日间多躲在叶背或茶丛荫蔽处,受惊动后可吐丝下垂。
蛹阶段:蛹长10~14mm,长椭圆形,雄蛹较小。赭褐色,头部色较暗。触角与翅芽达腹部第4节,第五腹节前缘两侧各具眼状斑一个,臀棘近三角形,雄蛹臀棘末端具一分叉的短刺。蛹在茶树根际附近土壤中,越冬蛹长达5个月以上。
茶毛虫的危害特点
茶毛虫的为害症状表现为叶片被咬食成弧形缺刻,严重时会将叶片及嫩芽全部吃光,不仅影响当年茶叶产量,并导致树势衰退,使来年茶叶减产。
茶毛虫的危害特点有以下几点:
①发生代数多,繁殖快,蔓延迅速,很易暴发成灾。长江流域以南各产茶省,尤以江、浙、皖、湘等省发生严重。
②幼虫群集为害,常数十至数百头聚集在叶背取食,有时甚至吃光整棵茶树的叶片,造成枯枝死树。
③幼虫有假死性,受惊时可吐丝下垂或坠落逃脱,难以捕杀。
④幼虫、成虫体上均具毒毛、鳞片,触及人体皮肤后红肿痛痒,影响农事操作。
针对茶毛虫的发生特点和危害程度,可以采取以下的防治方法:
深耕灭蛹:在茶园间隙深耕,翻出越冬蛹,暴露于阳光下,使其死亡,减少虫源。
人工捕杀:利用茶毛虫的趋光性,用灯光诱杀雄蛾,减少交配产卵的数量。
药剂防治:在茶毛虫的发生高峰期,选择低毒、高效、安全的药剂进行喷雾,如氟虫腈、噻虫嗪、氯氟氰菊酯等,每隔7~10天喷一次,连续喷2~3次,注意防止药害和残留。
生物防治:利用茶毛虫的病原体天敌,如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,制成病毒杀虫剂,对茶毛虫进行感染,使其死亡,达到防治的目的。
益昊农科在绿色防控领域深耕多年,研发了天敌友好系列、虫情测报系列、诱捕系列产品,致力于实现“防灾减损、提质增效、保障安全”的目标。我们有多种对茶小绿叶蝉进行诱捕、防治的方法。
1.多功能诱捕器:利用性诱技术对茶毛虫进行诱集,随后利用高压电网将其击杀,采用太阳能+锂电池供电,续航时间长,安装方便,能有效控制区域内的茶毛虫虫口数量。
2.小体积昆虫捕捉仪:小体积昆虫捕捉仪是一种专为捕捉小型昆虫而设计的设备,具有高效的捕捉能力,适用于对茶毛虫等体积较小的昆虫进行监测和防治工作。广泛应用于农业科研、农田监测和茶园病虫害防护等领域,用于捕捉和监测对作物有害的小型昆虫种群,实现对关键虫害的精准防治。
3.性信息素及船型诱捕器:性信息素技术是当前茶树害虫绿色防控的先手措施,是化学农药的重要替代和补充措施。船型诱捕器在众多种类的诱捕器中具有良好的茶毛虫捕获效果,是性信息素诱芯的理想搭档。
在进行茶毛虫的防治时,还需要注意以下的注意事项:
防治时机:应根据茶毛虫的发生规律,抓住其初发期和高发期进行防治,尤其是越冬代和第一代,要及时控制,防止其扩散蔓延。
防治方法:应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方法,既要注意物理、生物、农业等非化学防治,又要适当使用化学药剂,避免单一方法导致茶毛虫的抗药性或对茶树和茶叶的负面影响。
防治效果:应定期对茶毛虫的发生情况和防治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,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防治措施,确保茶园的健康和茶叶的品质。
防治难点:茶毛虫的防治难点主要有以下几点:茶毛虫的抗药性强,常用的药剂对其防治效果不佳,需要不断更新药剂种类和用量,增加防治成本。
茶毛虫的毒毛、鳞片对人体有刺激性,喷药时要注意防护,避免皮肤接触或吸入,造成过敏反应或呼吸道疾病。茶毛虫的发生时间与茶叶的采摘期重合,喷药后要注意茶叶的安全间隔期,避免茶叶残留药物,影响茶叶的品质和安全。
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内容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茶园虫害防治的知识,您可以参考往期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