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小绿叶蝉的识别
茶小绿叶蝉是半翅目,叶蝉科的一种昆虫,俗称浮尘子、叶跳虫等,发生普遍,全国各产茶省、自治区均有发生。茶小绿叶蝉的形态特征、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如下:
成虫阶段:体长3~4毫米,淡绿色至黄绿色,复眼灰褐色,头、前胸及小盾板常有白色斑点。前翅基部绿色,往外渐淡,至端部近透明,后翅薄,透明有珍珠光泽,足胫节端部以下青绿色,足褐色。趋光性强,善于跳跃,白天多栖息在茶树嫩梢和嫩叶背面,受惊时迅速逃逸。
幼虫阶段:脱皮四次共五龄,各龄形态相似,但无翅。初为白色,渐变为黄绿色,体长0.8~2.5毫米,头大,复眼红色,腹部纤细。幼虫也喜欢吸食茶树嫩梢和嫩叶的汁液,与成虫同栖同食。
卵阶段:新月形,长约0.8毫米,初产淡绿色,随即转乳白色,孵化前可见一对红色眼点。常数十粒至百余粒成堆,上覆白色絮状物。卵产于茶树枝干裂缝、土缝、土面落叶或枝叶间。
茶小绿叶蝉的为害症状表现为叶片沿叶缘变黄,叶脉发红,叶片卷曲、粗老,以及生长停滞等,严重时会导致全叶焦枯脱落,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。茶小绿叶蝉的危害特点是发生代数多,繁殖快,蔓延迅速,很易暴发成灾。长江流域以南各产茶省,尤以闽、浙、赣、湘等省发生严重。
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方法
针对茶小绿叶蝉的发生特点和危害程度,可以采取以下的防治方法:
清除杂草:及时清除茶园及附近的杂草,减少越冬成虫和当年虫口的密度,喷药前清除杂草可提高药效。
及时采摘:分批及时采摘,减少成虫产卵的场所和有卵嫩梢,抑制虫害的发生。
人工捕杀:利用茶小绿叶蝉的趋光性,用灯光诱杀或用未交尾的雌蛾诱杀雄蛾,减少交配产卵的数量。
药剂防治:在茶小绿叶蝉的发生高峰期,选择低毒、高效、安全的药剂进行喷雾,如氟虫腈、噻虫嗪、氯氟氰菊酯等,每隔7~10天喷一次,连续喷2~3次,注意防止药害和残留。
生物防治:利用茶小绿叶蝉的病原体和天敌,如白僵菌、绿僵菌、寄生蜂、蜘蛛等,对茶小绿叶蝉进行感染或捕食,达到防治的目的。
益昊农科在绿色防控领域深耕多年,研发了天敌友好系列、虫情测报系列、诱捕系列产品,致力于实现“防灾减损、提质增效、保障安全”的目标。我们有多种对茶小绿叶蝉进行诱捕、防治的方法。
1.天敌友好型诱虫板:天敌友好型诱虫板采用红黄色块设计,针对茶小绿叶蝉进行诱杀,天敌误杀率低。使用了高粘度防水胶,高温不液化,雨淋不溶解,可降解材质约六个月可降解。
2.小体积昆虫捕捉仪:小体积昆虫捕捉仪是一种专为捕捉小型昆虫而设计的设备,具有高效的捕捉能力,适用于对茶小绿叶蝉等体积较小的昆虫进行监测和防治工作。广泛应用于农业科研、农田监测和茶园病虫害防护等领域,用于捕捉和监测对作物有害的小型昆虫种群,实现对关键虫害的精准防治。
3.趋色性害虫智能测报仪:趋色性害虫智能测报仪是一款智能化茶园虫害监测设备,能够利用茶小绿叶蝉的趋色性,自动诱捕并对其进行拍照,通过4G网络与云平台通讯,基于高准确度图像识别算法进行害虫种类及数量的自动识别和分析,实现对虫害的智能测报及预警。
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注意事项
在进行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时,还需要注意以下的事项:
防治时机:应根据茶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,抓住其初发期和高发期进行防治,尤其是越冬代和第一代,要及时控制,防止其扩散蔓延。
防治方法:应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方法,既要注意物理、生物、农业等非化学防治,又要适当使用化学药剂,避免单一方法导致茶小绿叶蝉的抗药性或对茶树和茶叶的负面影响。
防治效果:应定期对茶小绿叶蝉的发生情况和防治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,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防治措施,确保茶园的健康和茶叶的品质。
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内容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茶园虫害防治的知识,您可以参考往期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