蓟马,一类小小的害虫,为害却很大。它是茶园内重要害虫之一,茶农习惯称为“茶虱子”,广泛分布于各茶区,主要为害茶嫩梢,由于蓟马繁殖很快,若不及时进行防治,对茶梢为害极大,严重时导致无茶可采,所以不要小看小小的蓟马,要引起重视,加强防治。广大茶农将该虫为害误认为是病害,导致出现茶园乱用药现象,以下内容为大家介绍茶树茶黄蓟马的特征习性、危害症状、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,供大家参考。
一、茶园蓟马分布与为害情况
蓟马广泛分布于云南茶园内,景洪市大渡岗乡、普文镇、凤庆县洛党镇、南涧县公郎镇、西盟县、江城县康平镇、澜沧县富邦乡等茶园类为害较为严重。蓟马虫体虽微小,但繁殖速度快,发生数量大,群集为害,具锥状锉吸式口器,刺害茶树芽叶。云南茶园内常见蓟马种类为茶黄蓟马、茶棍蓟马、喙蓟马。茶黄蓟马为云南茶园内主要优势种,目前,喙蓟马、茶棍蓟马仅在部分茶区发现。
二、茶园蓟马的识别及发生特点
1. 茶黄蓟马
(1)为害症状
茶黄蓟马以若虫和成虫在茶树嫩叶或嫩梢上锉吸汁液为害,受害叶片背面主脉两侧有2条或多条纵向内凹的红褐色条痕,条痕相应的叶正面略凸起,严重时叶背呈现一片褐纹,芽梢出现萎缩,叶片向内纵卷,叶质僵硬变脆,嫩梢或叶柄受害后出现褐色条斑,直接影响茶树产量和品质。
(2)茶黄蓟马形态特征
卵:淡黄色,肾形。
若虫:初孵时乳白色,后逐渐变黄,3龄时出现白色透明的翅芽。
蛹:即第4龄若虫,体黄色,复眼前半为红色,后半为黑褐色,触角紧贴体背,翅芽前翅长达第4腹节,后期达第8腹节。
成虫:体色为橙黄色,体长约1毫米,触角8节,前翅透明,呈淡黄色,翅脉2条。腹部共10节,第2-7节背板各有一囊状暗褐色斑纹。
(3)茶黄蓟马发生特点
成虫将卵产在叶背的叶肉内,若虫孵化后锉吸汁液,蛹多在茶丛中下部或近土面的枯叶下,羽化后飞回嫩梢。成虫很活跃,善于爬动和短距离飞行,有明显的趋嫩性。一般茶丛郁闭繁茂,芽叶旺盛,利于虫口繁衍。
云南茶区茶黄蓟马年发生10-11代,田间时代重叠,无明显越冬现象。蓟马有两个明显的发生高峰期(4-6月和9-12月)。第一高峰期为4月中下旬-6月上中旬,此期气候干旱,蓟马发生严重,为全年蓟马盛发期,普洱茶产区个别茶园内茶黄蓟马爆发成灾,导致无茶可采;7-9月雨水多,蓟马虫口迅速下降甚至为零;雨季过后,蓟马虫口逐渐增加,9月中下旬气候干旱,蓟马为害加重,一直持续到12月上中旬,10月上旬-12月上中旬为第二个高峰期,虫口密度及为害远低于第一高峰期。
2. 茶棍蓟马
(1)分布与为害
茶棍蓟马也称茶蓟马、茶棘皮蓟马、米氏棍蓟马,已知分布区域包括云南、贵州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海南等省份茶区。茶棍蓟马成虫、若虫以锉吸茶树嫩叶汁液为害,受害叶片背面常呈条形疤痕状,叶片正面略似凹凸状,叶色渐淡失去光泽,严重时叶质僵硬变脆,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。
(2)形态特征
成虫:茶棍蓟马一般分布在茶树叶片正面或背面,成虫虫体黑色,触角8节,节I、节III至节V黄棕色,节V端半部及其他节暗棕色。翅狭长,后缘近直;前翅淡黑色,翅脉1条,翅中央近基处有1条黄白透明带,翅合时可见1个黄白点,这是茶棍蓟马区别于其他害茶蓟马的典型特征。雌成虫体长0.8~1.1mm,黑褐色;雄成虫与雌虫近似,但体型更小(体长0.6~0.7mm),且雄成虫的腹部末端,以及合翅白点处所对应的腹节(节II至节IV)亦为黄白色。
若虫:共4龄,1龄若虫半透明乳白色,2龄若虫体色由浅黄至橙红,3龄若虫(预蛹)和4龄若虫(蛹)橙红色。
卵:卵呈椭圆形,乳白色半透明。
(3)发生特点
茶棍蓟马1年发生数代,世代重叠严重,以成虫在茶蓬下部叶片背面或杂草上越冬,或无明显越冬现象。成、若虫具趋嫩性和一定的趋色性。卵散产于嫩叶叶脉两侧,主脉两侧较多,在云南1 年可完成8~10代。成虫少动,活动性较弱,受惊则弹跳飞起,强光照下多栖于叶背和树丛下荫蔽处,雨天多在叶背。若虫多晨昏孵化,初孵若虫不甚活跃,有群集性;3龄停食并沿枝干下移至地表枯叶化蛹;蛹期不食但仍可爬动。
3. 喙蓟马
均该虫喜欢为害茶树未展开或部分展开的芽头,受害幼嫩芽叶正面褐化甚至芽头脱落,以成、若虫藏匿于芽叶贴合处或芽下第一叶的叶尖和叶缘卷曲处,锉吸茶树新梢和嫩芽,当种群数量较大或芽叶焦枯时,成、若虫有转移为害的能力,受害芽叶的叶尖及叶缘最先出现黄色斑点,后逐渐形成连片的褐色斑块,芽叶畸形卷曲,节间缩短,伸展缓慢,严重时轻触即落,造成芽稍光秃,极大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,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。在云南临沧茶区已经大范围暴发,但因体型微小,隐蔽性强,防治相当困难。全年均可见该虫发生为害, 9 ~ 10月份为害最为严重等。
三、茶园蓟马的绿色防控技术
1. 农业防控
加强肥培管理,及时分批采摘或修剪,可随芽叶带走虫卵及若虫,一定程度上降低虫口基数。春茶采摘结束后轻修剪,一般在5月中下旬修剪,可减少大量卵、若虫;冬季深修剪,并用石硫合剂封园,一般在11月下旬-12月中旬,剪除茶蓬上方15-20厘米枝条及侧枝,并用45%石硫合剂喷施。
2. 物理防控
茶黄蓟马、茶棍蓟马有一定的趋色性,可在4月上旬,利用蓝色诱虫板诱杀成虫,20-25张/亩,注意悬挂色板下缘距离茶蓬面15-20厘米。
3. 生物防控
4月下旬-6月间,蓟马虫口达50-100头/百梢,若虫占80%左右时使用6%鱼藤酮乳油、0.6%苦参碱水剂喷施。
4. 应急性化学防控
4-6月蓟马发生高峰期,当虫口>100头/百梢,可选用24%虫螨腈、6%乙基多杀菌素、15%唑虫酰胺,注意轮换施用上述药剂,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。